也不是逼迫自己的耐力賽,而是一趟需要忍受孤獨、偶爾的辛苦,為了享受沿途美麗風景的長遠旅程。
受到零組件缺料、在家工作(WFH),以及新舊產品轉換等3個因素影響,搭載M1晶片的MacBook Air、Pro,將在明(2022)年上半年砍單15%,分析師預估其中關鍵零組件ABF載板缺貨,將導致其產業競爭加劇。在崑山、蘇州擁有廠房的iPhone關鍵組裝商和碩則對《日經亞洲》透露,目前工廠雖運作如常,但若接獲市政府通知,公司已經準備好發電機因應。
展望第3季,由於供應鏈缺料,加上貨運物流影響仍嚴峻,維持第3季出貨季減個位數的看法,約持平去年同期的1830萬台。中國「能耗雙控」力拚2060碳中和:多省突襲限電勒令停工,台商、外資企業受創 中國限電影響,蘋果缺料問題恐怕加劇 蘋果公司於9月10日表示,目前正受到全球微處理器供應中斷的影響,執行長庫克(Tim Cook) 在公開場合表示:「我們將盡一切努力減輕我們所面臨的任何情況(缺料)」。ABF相比BT基材,線路較細適合高訊息傳輸的IC,多用於CPU及GPU等大型高端晶片。郭明錤指出,零組件短缺是造成MacBook砍單的一個原因,短缺最嚴重的零組件是電源IC,尤以交期達52周的TI最久廖晃業亦有教授長笛,難怪深有同感。
人生每階段都有不同想法,就如廖晃業年少時愛聽莫札特的安魂曲、交響曲,樂團合奏的也演過白遼士、拉赫曼尼諾夫等雷霆萬鈞的管弦樂,但現在則喜歡極簡主義。想起很多工廈晚上就會變成樂隊、練舞的聚腳地,儘管來不乏剛收工的上班族。心態與成功要素都是關鍵,因為兩者都賦予我們展開行動的能力,並幫助我們提出正確的問題。
下圖顯示出我們每次會遇到的狀況:每一次的微循環,我們都該調整後因應新情境。嘗試新事物,並且從經驗中學習。設計團隊會將設計思考過程當作解決方案設計的準則。在四歲時,所有孩童都有個共同點:他們會為了學習與瞭解各種情境,提出許多5W+H問題。
在數位世界,事情又更複雜了,所以我們才須反覆嘗試、一步步解決問題。1. 以人為本 無論做什麼,我們首先該考慮到「人」,包括人們的需求、可能性、經驗與知識。
文:麥可・路里克(Michael Lewrick)、派翠克・林克(Patrick Link)、賴利・萊佛(Larry Leifer) 設計思考是什麼? 「初學者的心思」 從沒接觸過設計思考的人,經常會請我們用簡單的比喻,幫助他們想像設計思考這件事。「設計思考是以人為中心的創新法門,應用設計師的工具箱整合了人類需求、科技可能性,以及商業成功的要求。對孩子來說,重點是行動、學習與再次嘗試,他們就是這麼學會走路、畫圖等技能。為了找到解決方法,團隊必須先將問題內化,並且深刻地瞭解問題。
理想情況下,從中得出的價值主張應揉合問題、使用者/顧客與解決方案這三個元素。我們從頭到尾都得謹記這份平衡關係,即使到了最終版原型製作出來以後,我們也不能忘了這重要的平衡。4. 實驗與原型 想知道某種功能或解決方法是否能長久發揮效用,我們就只能仰賴現實測試。我們想透過「初學者的心思」鼓勵人們發問,就當作自己完全不曉得對方會如何回答。
8. 接受複雜性 因為我們想整合不同的系統,並且靈活、有目的地對不同事件做出反應,一些問題聲明自然會相當複雜。7. 傾向行動 設計思考,並不是指一個人閉門造車、紙上談兵,而是以行動為重心(例如建造原型及和潛在使用者互動)。
心態上小小的改變,允許我們以不同方式提出問題,並從不同角度看問題。」——鈴木俊隆(Shunryu Suzuki) 以「初學者心態」為本 不對事物的運作方式懷有成見。
(5W+H又稱六何法,即何人(Who)、何事(What)、何時(When)、何地(Where)、為何(Why)及如何(How)所組成的問句。因此,我們會依照各種情境的需求,結合不同的做法與設計思考,其中包括數據分析、系統性思考及精實創業。因為我們在「旅途」的最初還不知道哪些事情是有可能、哪些是不切實際的,所以對形形色色的可能性都抱持開放的態度。在創造過程與考慮不同想法時,擁有各種技能與專業知識的團隊成員(T型人才)能提供幫助。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 設計思考的另一個關鍵元素,就是以人、以解決方案的潛在使用者為本。敞開心扉,考慮新的可能性。
3. 跨領域團隊 團隊上與團隊間的合作也是一大重點,有了合作,我們才能從各方面考慮問題。它們能幫助團隊、組織與公司加速學習。
在玩俄羅斯方塊時,我們可以90度旋轉方塊。而今天,我們還可以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,為顧客提供個別體驗與方案,提升個別使用者/解決方案組合。
長年來,我們許多人都忘了這種探索能力及這種類型的實驗性學習,而我們在學校、在大學接受的教育也搞定了剩下的一切,所以我們不會在大方向質疑與探索事實及情境。6. 發想並發表想法 必要時,我們得對別人傳達一個想法的價值主張與願景,並在過程中提出使用者的需求、講述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並在說故事時使用輔助圖片。
它們能帶我們找到不只是增值,還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。」——蒂姆.布朗(Tim Brown)/IDEO公司總裁與執行長 就像在拼動態拼圖 《設計思考工具箱》的工具都可以彈性使用,達到可取性、可能性與經濟可行性的平衡。因此,成功的創新發展自顧客/使用者的需求(可取性)、可以賺錢的方法(可行性)及技術上可以實踐的方案(可能性)。Photo Credit: 寶鼎出版 該怎麼做,才能成功應用設計思考呢? 揮別對於「事物運作原理」的成見。
人們都有快樂(得)與煩惱(失),而且每個人都有他們必須完成的任務。強化自己的好奇心,試著深度瞭解事實與問題。
我們通常會想用設計思考解決複雜的問題,這時就要注意,不同公司、不同技術的複雜程度可能會相差千里,而使用者/顧客,尤其是欠缺科技知識的人,通常都想得到簡潔漂亮的解決方案。打從心底感到好奇,希望能加深對事物的瞭解。
近年來,系統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愈來愈高,在設計數位解決方案時更是如此。5. 注意過程 在團隊合作時,所有成員都該知道團隊在設計循環的哪一階段、目前有哪些目標及該使用哪些工具。
Photo Credit: 寶鼎出版 三個面向為什麼如此重要? 它們能降低推出新解決方案的風險。同樣地,每一種工具都有許多變化型,我們可以改變使用工具的方式,最終得到最佳結果。初學者心中存在許許多多的可能性,專家心中的可能性卻寥寥無幾。Photo Credit: 寶鼎出版 Photo Credit: 寶鼎出版 說到底,我們就是想達成問題與顧客之間的契合(問題/顧客組合)及問題與解決方法之間的契合(問題/解決方案組合)。
這就像在玩俄羅斯方塊一樣,每一次面對不同的設計挑戰,就像是面對新一層方塊,每一層的排列、速度與順序都不同,我們必須因應特定的情境調整並使用相關工具。) 除此之外,孩童也沒有零差錯文化的觀念。
在探索初期經常失敗,但能快速學習。不對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抱有預期心理。
用簡單的實體原型做實驗,有助於潛在使用者提供回饋。這之後,我們必須考慮可能性與經濟上的可行性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